根据《2015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》,心血管疾病占中国居民死亡人数的40%以上,已成为中国居民的主要死因,除了死亡率高,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也很高,高达75%的中风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,40%的人不能自理。
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,并呈逐年上升趋势。其中一类遗传比例高的心血管疾病称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,这种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,基因突变具有很高的遗传比例,并且会伴随着基因在家庭中的广泛传播,极大地威胁着整个家庭的健康,目前,基因突变已经导致中国至少1000万人患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。
这种疾病具有高度的隐匿性,疾病的危险潜伏在体内,需要几年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表现出明显的症状,一旦发病,临床表现极其危险,如猝死、恶性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主动脉破裂等,过去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手段,疾病通常到了发生的晚期,难以挽救,所以被认为是不治之症,如果能早期诊断,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。
在中国,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密医学也已正式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。预计2030年前将投入600亿元,大力推进基因检测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。
近年来,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,基因组医学给这些“不治之症”带来了希望,利用最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,可以从基因水平检测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基因,了解哪些致病基因是自己或家人携带的,从而加强临床随访,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。
基因诊断谁应该来做?
1.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或器质性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,如有心肌病、心肌炎和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;
2.对于家族不明原因死亡或心源性猝死的患者,建议相关直系亲属进行高危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基因诊断;
3.身体长期超负荷,比如熬夜加班,昼夜颠倒,劳累过度;
4.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所有关心心脑血管健康的人;
5.超重或肥胖,有吸烟、酗酒、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。
以上人群应尽早做基因检测,评估类似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及早防治,避免出现危险情况。如果患者高度怀疑为上述高危遗传性心血管疾病,但诊断困难,也可考虑进行遗传诊断,以辅助疾病的评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