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孩子在饮用奶粉或添加辅食后会出现湿疹、红斑、荨麻疹、皮肤瘙痒、腹泻、腹胀等症状。所以父母和医生给孩子戴上了一顶“过敏”体质的帽子,很多食物都怕孩子尝试,导致孩子的饮食过于单一,剥夺了孩子全面营养的权利。
其实以上现象并不完全是过敏,大部分孩子都是食物不耐受,也是过敏反应。
两者如何区分?
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非常相似,普通人很难区分两者~
过敏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误将无害物质视为有害物质,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抵抗外源性病原体,从而引起过敏,通常为急性,症状严重。
食物不耐受往往是由于肠道缺乏某些消化酶,例如很多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,往往在进食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。在众多症状中,腹泻、腹胀、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较为常见,偶尔少数人出现皮疹、荨麻疹、红斑等症状。
此外,它们的发病机制不同。食物不耐受是IgG介导的反应性疾病,而食物过敏是对食物中某些蛋白质的异常免疫反应,一般与IgE有关。
待遇有区别吗?
过敏主要通过药物脱敏治疗,食物不耐受主要靠调整饮食。也就是说,不能耐受的食物可以暂停半个月到一个月,然后暂时逐步少量添加,比如孩子对奶粉不耐受,可以先从1勺开始添加,观察孩子的反应,如果没有腹泻,皮疹等,吃一个星期后可以换成2勺,直到宝宝完全适应。
总之,食物不耐受只是暂时的,尤其是婴幼儿,因为肠道通透性大,食物可以通过肠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,被当作异物对待,随着宝宝肠道发育的不断改善,食物不耐受会逐渐改善,但是,过敏就不一样了,一旦孩子被诊断为对某种食物过敏,就一定不能短时间内继续食用,父母可以选择替代食物来保证他们的营养需求。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,奶粉喂养4个月,母乳喂养6个月要添加辅食,并延迟添加鸡蛋,防止过敏性疾病。
最后提醒父母,孩子对某些食物是否过敏,不应该取决于父母的主观判断,因此建议去专业机构做相关检测,通过专业诊断和定期评估,了解儿童食物过敏的内在原因,确保儿童无过敏症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