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输血前需要测量血型,确保输血正确,才能有效抢救,避免溶血等危险,现实生活中,吃错药比输错血更常见,但你知道吗,在吃药前也要做基因检测,根据自己的基因特点选择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。
根据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,从1999年到2015年,我国共检出近930万例药品不良反应,呈逐年上升趋势。其中,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约占5%(累计超过40万例),可表现为死亡、危重症、致癌、致畸、出生缺陷、重大或永久性残疾或器官功能损害、住院治疗等严重危害。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,是患者真实的痛苦甚至失去的生命,也是全家人无法抹去的创伤。
近年来,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,药物基因组学领域发展迅速,越来越多的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相继出现,药物基因组学已成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、评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风险、指导新药研发、评价新药的重要工具。
安全用药,即个体化用药,是根据个体的基因、病情、体质、家族遗传史、药物成分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,从而准确选择药物,真正做到“对症下药”。
真正的安全用药=基因检测+精准预防+精准治疗。适当的方法、适当的剂量、适当的时间和准确的用药,真正做到“量体裁衣”;注意用药禁忌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;实现安全、合理、有效、经济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。
为了减少药物对人们健康的危害,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安全性,2007年,我国卫生部发布180号红头文件,将安全药物检测项目(即P450家族代谢酶基因突变检测)列入医疗机构临床检测项目清单。
